4月13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相也邀请马华腾交流了“互联网+”,就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战略合作意向,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互联网+”,而逻辑枢纽则正是上海政府推出的“政务云+”,突破则需要“云调度+”。事实上,在民生这个领域,百度早已经发力,百度健康的凸显的正是百度的大数据优势,百度的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也已经具备了规模。同时,各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实现上也是各有突破点,智慧上海的着力点在“政务云”上,贵阳则是靠大数据产业来入道。
也不怪互联网巨头进入,有政府相邀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市场巨大,有数据分析师表明,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将会突破240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当前正处于“互联网+“初级阶段的市场总量就达这个数,后面的发展可想而知。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正是”互联网+”
对于每一个城市而言,”互联网+”基本可以体现在四个层面上,即“互联网+城市”、“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人”。城市对应生存环境,政务对应政府服务,企业对应经济,人即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城市与人之间,由政务与企业连接,人们在政府的各种政策与服务下有秩序的生存,生活则有企业提供薪资来保证,企业的收入保证城市GDP的增长同时为热门提供生活及生产资料,人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无论是城市、政务、还是企业,最终都是为人们创造更舒适更和谐的生存环境。我在《“互联网+”最终+的是人》一文中讲”互联网+”最终+的是人,与城市存在的道理是一样的,”互联网+”最终也是促进全社会产业升级,进而为全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互联网+城市”、“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人”,四位一体,通过与互联网融合提升更高的运作效率及更多的附加值,每一个领域的升级是内因,也是量变,当四个领域都量变到足够高,也就发生质变,这个质变的结果就是当前正兴起的智慧城市。
可以说,在总理提出”互联网+”之前,以上海等为代表的城市已经开始探索互联网与城市的融合。一方面是借助互联网推动城市各产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探索如何使用互联网让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更加方便与快捷。智慧城市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互联网+”的提出做了提前的实践,同时也证明了可以以”互联网+”的形式来推动全社会全产业升级与转型。
“智慧城市”的发展意义
智慧城市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型,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变的越来越重要。在城市这个社会生态中,人是主体,所以人的各种行动都影响着生态的千变万化。譬如过去的多个“五年计划”以经济发展为主,中国没有太多的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就需开足马力去做生产制造与化工合成,背后牺牲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是PM2.5的不断上升与二氧化碳的不断增多。智慧城市正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智慧城市的推动,一方面倒闭企业放弃落后的产品而升级去做新兴的商品,这点与”互联网+”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等都有所升级,譬如机器人及3D打印等,化学合成以及高污染的产业会大大的降低,而不是像当前一样各地严打污染。
同时,每个城市的智慧化过程中,都会有行业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升级转型过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红利期,也是一个很大的人才缺口,岗位的增多为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还有老生常谈的全民创业,智慧城市包含移动互联网环境建设、智能设备制造与安装、智慧工作人员培训上岗、相关的智能产品设计等,这些领域都是创业者们可以关注的方向。
智慧城市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叫法,与前些年的“平安城市”等都是类似的,各级政府也一直在推进与民生相关的新的科技技术。民生始终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从民生着手定能催生出更多的相关企业,这也正是拉动内需的一方面。从早年的“电灯电话”到后来的家庭集成信息配电箱,再到智能对讲、智能门襟,再到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等等,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往前推行,这个部分到了现在被叫作智慧城市。
而智慧城市,接下来也将成为“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联网+”是一个整体观与方法论,智慧城市的实现则是当前实现“互联网+”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就是“互联网+”初级阶段的一部分,各地政府当努力去做了。